很多人会争吵,而且不能互相说服。那么,为什么他们要争吵?
其实,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认识世界的时候,人们有自己独特的眼光,和别人不一样。即便是成长环境一样的双胞胎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,对世界感受不一样,对外界的人和物感受也不一样。由于不同的感受,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,并且长期生活在自己的认识系统之中,就以为是合理的,正常的,而别人的认识似乎就是不合理的,不正常的。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,自以为读书很多,认识外界事物比较全面,就要说服别人,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。其实,知识分子有自身的局限性,并不能全面认识世界,也不能改变世界。世界是人们的世界,只有人类群体可以改变世界,而知识分子的认识仍然是片面的,只是他们自视甚高,认为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才是全面的,正确的,就要说服别人,说服不了,就要争吵。
在学校的时候,学生为了一道题的解法而争吵,为了一件事的看法而争吵,为了自己的名声受损而争吵,为了保护同学而争吵。争吵的表现形式是据理力争,甚至要污言秽语,拳脚相加。目的很简单,就是要获得话语权,进而争取自己的利益。说到底,争吵就是话语权的争夺。毕竟,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,不是政客,也不是知识精英,只是一般老百姓,没权没钱,也没有太多的人脉关系。要想获得话语权,就要争抢,谁能说服别人,谁就能获得话语权。在法治不彰的时代,谁的力气大,谁的势力大,谁就拥有话语权。在古代社会,皇帝、官员拥有话语权,豪强地主也拥有话语权。他们都属于统治阶级的成员,但他们之间也会为了利益而争吵。朝堂之上,大臣们会为了一件事而争吵,只不过为了获得在这件事情上的话语权而已。倘若众口一词,也就不用争吵了。但事实上朝堂之上政治派别很多,拉帮结派现象严重,不然就无法对抗官场的排挤,即便被贬官的时候,也没有同僚求情。拉帮结派之后,官员的政治势力就会增强,也会树立对立面,在朝堂之上争吵一番,显出为国为民之心,其实都是表面现象,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本派势力的话语权。
展开全文
豪强地主之间也会争吵,但只是内部矛盾,争来吵去,不过是为了一些钱财、土地、人口之类的东西,即便争吵不下,兵戎相见,也不会赶尽杀绝。而对于老百姓的反抗,豪强地主们的态度却出奇地一致,迅速站在一起,共同镇压农民起义。老百姓之间的争吵经常有,毕竟他们的认知程度有限,但并不认为自己能力有限,认知程度有限,而是认为自己想的才是对的,别人想的都是错的。或者,只是承认别人想法的一部分,并不全部认同,以此获得别人的信任,却要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。是不是有些交换的意思?还有些占便宜的意思。观念上不认同,人就不会走到一起去,除非一起受雇佣,还不经常说话。当然,观念上不认同并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存在的。在村里,两个人互相看不上,但他俩到外地工厂打工,会迅速走到一起去,也就互相认同了。毕竟,他们有了共同的利益,即便以前争吵过,甚至打过架,也会尽弃前嫌,走到一起。
人们争吵的目的在于表明自己的想法,获得话语权,让别人认同,进而服从。官员和官员之间可以争吵,但一般不会不和下属以及老百姓争吵,因为官员手握权力,可以使用权力表达自己的想法,没必要非得听下属和老百姓的意见。而老百姓之间的争吵就变得无关紧要了,在一个政治传统浓厚的国度,人们似乎都关注政治,都认为做官才是最好的出路。因为做官可以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,可以干成很大的事情。其实,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。真做了官,就不那么想了。官员需要遵守官场规矩,不能按照自己的性子来,也不能真的修齐治平。官员之间有矛盾,也有争吵,但在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观点却出奇地一致。老百姓对官员的看法也有很大的一致性,但会存在一定的分歧。他们经常争吵,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还要争吵,在看电视的时候争吵,在买东西的时候争吵,在一块散步的时候争吵……
争吵就意味着抢夺话语权,意味着要实现话语方面的控制。而真正的权贵们懒得争吵,尤其是对待不如自己的人,都采用俯视的态度,即便和颜悦色,也透着一种威严。没必要争吵,身份和地位在那里摆着,争吵只会自贬身份。他们拥有话语权,就没必要争吵了。而争吵的都是没有话语权的人,也都是想要获得话语权的人。即便只是表明自己的观点,也要别人听到,要别人认可,却并不知道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争吵,而是资本和权力。有实力的人不争吵,没实力的人才会争吵。皇帝从来不争吵,而臣子们却经常争吵,就像外国的总统不争吵,而手下的政客们却经常吵得不可开交一样。以此来看官员和老百姓,也是如此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